目前食道癌平均1年存活率大約是4成、2年存活率為2成、5年存活率為1成。(圖片來源/photoAC)
自從裕隆集團執行長嚴凱泰及資深藝人安迪,皆於12月初相繼因「食道癌」辭世後,許多人開始關心這個沉默殺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疾病?有沒有辦法因為後天預防而阻止食道癌找上門呢?《信傳媒》訪問兩位胃腸肝膽科醫師,將為您一一解惑......
成美診所主治醫師歐威廷先解釋,食道就是食物的通道,「它就像是條水管,連接口腔跟胃,我們進食後經過吞嚥動作,食物會由口腔進入食道;食道接受到食物的刺激後會蠕動,將食物推送到胃部,在這條管道上長出的癌症,就稱為食道癌。」
食道癌又分成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及食道腺癌2大類,台灣地區以鱗狀上皮細胞癌居多,以104年台灣癌登年報來看;男、女性食道癌患者的組織形態分布,皆是鱗狀細胞癌最多,分別占男性個案之93.00%,女性個案之84.88%。目前食道癌平均1年存活率大約是4成、2年存活率為2成、5年存活率為1成。
吞嚥困難要小心!出現「4狀況」要注意是否為食道癌
「早期的食道癌常常沒有特定症狀,因為我們的食道具有彈性,初期腫瘤不大時,不會造成管腔明顯阻塞現象。」不過歐威廷表示,病患時常僅有在吞較大塊肉、蛋黃時,才有食物暫時卡在胸腔的感覺,但這現象會在細嚼慢嚥後改善,許多患者就不會太在意,因此食道癌往往不易早期診斷。
根據104年台灣癌登年報,第三、第四期的食道癌病人約占70%,「也就是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。」
據統計,第三、第四期的食道癌病人約占70%,「也就是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。」(圖片來源/歐威廷醫師提供)
晚期食道癌因為腫瘤已大到明顯阻塞食道,患者會有吞嚥困難、吞嚥疼痛及體重減輕的現象。「吞嚥困難通常先由固體食物開始,阻塞程度更嚴重時會變成連液體都無法吞入。若是腫瘤侵犯到氣管或喉返神經,會產生慢性咳嗽、反覆肺炎或沙啞的症狀。抽血有可能會看缺鐵性貧血的現象,亦即是腫瘤慢性出血的結果。」歐威廷提醒
45歲開始,無論男女都該注意「食道癌」
歐威廷指出,食道癌在東非、南非跟東亞地區盛行率較高,美國相對較低。而根據民國104年癌症登記年報,台灣地區食道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,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2.46%,當年因此惡性腫瘤死亡人數,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3.86%。發生率排名男性為第6位、女性為第25位;死亡率排名男性為第5位、女性為第20位。
台灣地區男性食道癌發生率以及死亡率遠高於女性。(圖片來源/歐威廷醫師提供)
至於各年齡層的發生率,歐威廷表示,就104年台灣癌登年報看來,無論男女,約7成的病人都發生在45-70歲間,因此不一定只有中年男性會發生食道癌。
(圖片來源/歐威廷醫師提供)
還有哪些人屬於食道癌高危險群呢?歐威廷表示,根據過去研究發現,食道癌高危險群包括:
1.抽菸、喝酒、嚼檳榔
2.蔬果攝取量不足
3.常喝很熱的茶或湯(攝氏60度以上)
4.體重過重(BMI >25)
5.患有典型慢性胃食道逆流症狀患者
6.巴瑞特氏食道(Barrett’s esophagus)患者 :因長期胃酸逆流刺激引起末端食道黏膜發炎變質
7.患頭頸部腫瘤之病患
8.食道曾有強酸強鹼腐蝕造成狹窄病史(caustic injury)
9.食道馳張不能(achalasia)病史
10.萎縮性胃炎
11.罕見疾病(Howell-Evans syndrome)
文章出處: https://goo.gl/1o2T3c
|